黄尖襟粉蝶

Falcapica scolymus   Butler
   

  199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成虫 雄蝶体长16-18mm,翅展40-45mm。翅面白色,前翅狭长,中室端有一个肾形黑斑,顶角尖出,略呈钩状,顶角区域在前缘处有稍宽的黑色带,外缘处有一个黑斑,其余部分为橙黄色,反面也有中室端斑,顶角处前缘和外缘为绿色云状斑,中间区域白色。后翅正面白色,能透视反面斑,前缘中部有一个不规则绿色斑,翅脉端部各有一个小外缘斑;反面密布云状斑,基半部绿褐色,端半部棕黄色。雌蝶体长15-18mm,翅展42-50mm。翅正反面均如雄蝶,只是前翅正面顶角区域的黄色部分为白色。
雄性外生殖器:爪形突较粗,末端钝圆;囊形突短粗;抱器瓣长圆形,端部比基部窄,内膜上有宽的短指状突起;阳茎基部膨大,中后部有波状弯曲。
雌性外生殖器:产卵瓣半圆形;后表皮突较细,稍长;前阴片较小,近椭圆形;囊导管短于交配囊;无囊突。
卵 瓶状,细长。高约1 mm, 直径约0.4 mm。卵壳表面具10多条明显的纵脊纹,其间有横纹相连。初产之卵为乳白色,孵化前为橙黄色。
幼虫 老熟幼虫体长24-30 mm。身体绿色,细长。初孵幼虫头部黑色,身体橙黄色;2龄幼虫绿黄色;3-5龄幼虫绿色。
蛹 体长21-25 mm,宽4.5-5.5 mm。初化之蛹为绿色,以后逐渐加深,变为褐色。

大小

成虫 雄蝶体长16-18mm,翅展40-45mm。雌蝶体长15-18mm,翅展42-50mm。
卵 瓶状,细长。高约1 mm, 直径约0.4 mm。
幼虫 老熟幼虫体长24-30 mm。
蛹 体长21-25 mm,宽4.5-5.5 mm。

生物学

生物学:在上海一年发生1代,以蛹越夏、越冬。成虫3月底开始羽化,4月上旬开始产卵。卵大多产在向阳、能直接被阳光照射到的植物上,散产,每处1粒。卵直立在寄主植物花托下方或叶片的背面。幼虫4月中旬开始孵化。幼虫5龄,5月上旬开始化蛹,5月下旬全部化蛹完毕。在日本有时可在7-8月发生第二代。
寄主植物:油菜、芥菜、碎米荠、诸葛菜等十字花科植物。在日本取食播娘蒿和葶苈。

生命周期

生物学:在上海一年发生1代,以蛹越夏、越冬。成虫3月底开始羽化,4月上旬开始产卵。卵大多产在向阳、能直接被阳光照射到的植物上,散产,每处1粒。卵直立在寄主植物花托下方或叶片的背面。幼虫4月中旬开始孵化。幼虫5龄,5月上旬开始化蛹,5月下旬全部化蛹完毕。在日本有时可在7-8月发生第二代。

生境信息

寄主植物:油菜、芥菜、碎米荠、诸葛菜等十字花科植物。在日本取食播娘蒿和葶苈。

国外分布
国内分布

黑龙江、吉林、辽宁、北京、青海、陕西、山西、河北、河南、湖北、上海、浙江、安徽、福建